给索尼nex7配什么样的镜头

更新时间:2015-10-19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自从入手索尼NEX7就在为镜头犯难! 之前锁定的是一支24mmf1.8,经过实际用下来素质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从整体来看色彩还原比较饱和,晴天拍摄灵芝县城远处的雪山清晰度极高,蓝天没有出现噪点,雪山边缘也没发现紫边现象,暗部细节表现的已经出乎我们的预料了!还原极好。很好的表现了蔡司高反差,细节突出,边缘锐度这些特点,画面看起来非常扎实! 但我们同时也用NEX5做了对比,在相同设置下饱和度没有7高,画质明显是7要好,当然像素放在那里,这种对比严格说意义不大,但要指出NEX7的感光度我们感觉有水分,特别是在和同门的5相比较后。 最犯难的还是镜头问题! 既然有了24mm,自然就会用之前买在NEX5上的18-55mm和16mm去对比!结果很失望,18-55很肉,成像完全和24mm不在一个档次,且画质松散。16mm也好不到哪里,作为索尼E口的广角镜头16mm让我失望之极!我多拍纪实题材为主,广角端看得很重!如果最重要的16mm的素质很一般的前提下只有另辟蹊径。 当初我做了一件很天真的事情,主观的认为同为APS-C画幅,我就想用尼康APS-C画幅的镜头接上转接环就很容易得到超广角了,其实不是,同样会产生倍率系数!上网查资料也是说有1.5的系数,但都解释的不清不楚。原本看好的尼康17-55f2.8也只能作罢。总不会被逼到上一支14mmf2.8的定焦吧?衍射问题 NEX7像素已经上到两千万以上这个级别,而且是APS-C画幅,不得不考虑镜头小光圈衍射的问题!所以低级别的镜头还真不敢考虑。回到原点 索尼公司不会不知道NEX系列镜头焦距不足的问题,如果不改变只能考虑18-200mm那一支,但便携性的问题又放在桌面上了。 在这我还是要说,NEX7的画质出乎我的意料,细腻,过度很好,饱和度也比同门的系列要高,特别是用蔡司24mm这一支,但也正是因为这支镜头过于突出,和其他的镜头风格不相类似显得差距过于明显。 很多人会说转接镜头,用其他镜头来补充,这比较尴尬!主要是真正可供选择的并不多!而且一旦转接就失去AF,用峰值对焦,拍人文题材随时要考虑超焦距,这样也失去买NEX7的意义了。而且动不动就是徕卡,蔡司,施耐德,而且从便携性来说还只能集中在徕卡,福伦达上面,我也分析过不现实。 适马,图丽,腾龙 据说这几家独立镜头厂已经加入索尼的阵营,但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我想要的镜头出现。(但不代表以后)唯一现实的是图丽11-16mmf2.8!还是用转接环,太无奈了! 适马出了一支30mm,腾龙是18-200但还是因为那支24mm太过突出,同时也和索尼自身镜头重复,意思不大。 要是这样算下来,按照高标准配置下来价钱又是个问题! 折中后我能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配置,广角端图丽11-16mmf2.8 标准广角端蔡司24mmf2.8 长焦徕卡90mmf2. 理由是这样的,广角端图丽的风格比较硬朗, 11mm这一端乘以系数还能有16.5mm的广角,而且光圈有2.8,即使用到超焦距也比较好控制,价格则大大低于德系镜头。画质我个人用下来感觉图丽镜头比较接近尼康,虽然牵强一些。 原厂24mmf2.8就当做标准广角来用吧,好歹是一支36mm.画质没的说,还有些蔡司的味道,虽说不是正宗的德国蔡司,但已经不错了。 不要奢望用NEX7还要向用单反一样,突出的就是便捷,画质,那只有徕卡90mm了!一个很小的相机包就可以把这几样全部收纳,不会变成累赘,是一个两头折中的方案。按照NEX7的体积来说,还是突出便携,灵活,无机械控制光圈的电子式镜头可能无法使用,直接说吧就是佳能EF接环的镜头。虽然通过转接可以实现很多牌子镜头用在NEX系列上,但我始终认为长焦还是让单反去做吧,否则NEX的轻便的含义就没有了。 另外一种配置方案 用索尼的LA-A2,很不幸你的银子会多付出两千多。而且索尼a系列真没几只广角,那支变焦广角据说停产了,市面很少。而且也不便宜。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多选择徕卡,蔡司,柯尼卡等等,但这些镜头还是系数的问题,这样看中焦距比较多。 也有转接徕卡R系列的,还是价格!徕卡就是富人的专利。走进普通摄影爱好者太难了!没必要和自己的老婆因为镜头而发生不愉快。 我是那种因为拍摄才去琢磨镜头的那种人,出发点还是以自己拍摄风格来定调子,我不会因为某支镜头素质高就去钻牛角尖,所以推荐这样的配置,这也实属无奈。原则是实用,这年头谁的钱也不是地里种出来的。 德系镜头素质是不差,但那是在胶片上的结论,数码相机的出现对‘老’镜头提出了一些要求,比较突出的主要是色散和自动对焦,而网上有很多各种镜头的片子出现,不乏高素质,但也有很多镜头比较冷僻,而且随着NEX系列的推出活跃了和推动了这些镜头,自然又牵扯到价格这个敏感的话题和一些人的利益,原则上我真不想去触动这不讨好的话题。 这个时代是一个观念大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摄影器材,拍摄风格都经历着这种变革,而每一种观念都有数量众多的特定人群,或许多年后我老了,同样也要面临一个不属于我的时代。就像柯达被抛弃,徕卡逐渐变为奢侈品一样,摄影器材说到底就是一个工具,我所看到的只是影像本身,至于那些‘味道’我的钱才是最后的决定者。 偏颇不足之处还望体谅。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