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秋天旅游的地方?

补充说明:学生出行旅游,希望风景优美,有人文气息的。学生不是很有钱,能给个好玩又便宜的旅游路线,时间在3~7天的。
更新时间:2016-09-07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杭州临安的西天目山
  抵达临安后,在临安汽车西站乘坐直接抵达西天目山(15:25)或者临安西站乘坐依维柯澡溪镇下车后包车30元(7坐的面的)抵达西天目山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李白

  深秋时节,携三五个朋友,施施然缓行于天目山脚,天目的秋并不含蓄,也不害羞,她是大胆的,泼辣的,更是热情的。踏秋而行,我们追随李白羽化留馀踪,或者追随苏轼羽化而登仙。一下车,满满的秋意便如满满的盛情,扑面而来。黄的银杏、橙的檫、红的枫、紫的柏,墨绿的柳杉,如此绚烂多姿的色彩调出了天目山的意蕴,她温暖了文人墨客的回忆,她还留住了虔诚的佛教徒的脚步,正如苏轼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所幸的是,我们也赶上了橙黄橘绿时。

  五世同堂的秋色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

  天目山的秋是精致的,层林尽染,烟凝山紫。她不像北方的秋,那么粗犷,豪爽。五世同堂的秋是热情的,没有先前苍翠欲滴的绿,这是一种纯得令人心醉的黄色,没有一丝杂念,直逼人的眼睛。灿烂的银杏叶铺满了整个地面,踩在上面,听着窸窸窣窣的响声,更觉得她的静谧。因为云少,透过叶子的间隙,阳光毫无遮拦的倾泻下来,伴着秋风,黑戚戚的影子便在银杏叶上天马行空般地翩跹起舞,煞是好看。银杏叶转而又抖落身上硕裹着的金片,铺满山间、小溪、路旁。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这株古银杏饱经沧桑的历史,它已经12000岁的高龄了,扎根在陡峭的山腰上,它庞大的根系沿着山坡蔓延,长出子一代的银杏树,接着又长出孙一代的银杏树,如此五代,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在天目一角蔓延滋生,融融泄泻,共享天伦。
  五世同堂是幸福的,更是热闹的。她不像大树王那样寂寞,为盛名所累。在宋代就被称为“千秋树”,清代乾隆帝赐为“大树王”。因着一个皮可医治百病的传说,“大树王”惨枯在游人、香客的“故事”里,在五世同堂的世界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它盎然的生命谱写了一个家族古老的神话。生活在这里的银杏是幸福的,这是一块充满诗意和向往的土地,这里是生命开始的地方。

  在水一方的回忆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

  相传远古时候,天目山东、西两个山峰顶上都有一泓半月形的水池,池水清澈透底,大旱不涸,宛如仰望苍天的两只眼睛,故名“天目”。我深知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我还是让自己影影绰绰地跻身其中,不可自拔。我总是试图寻找那一泓半月形的水池,我相信它会汲取了天地日月的精华,可是我失败了。还是李白比较高明,“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他知道“天目”不可用眼睛去寻找,只可用心去感受。尽管这半月形的水池早已渐行渐远,在水一方的回忆却始终温暖着每一个人的思绪。“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跟随范仲淹,我们寻找中国文人的孤独。
  水不孤独山孤独,因为山把水围绕。或许仰望苍天的并不是两只眼睛,而是他们孤独和享受孤独的心境。天目山可以证明,孤独不是一种脾性,只是中国文人的无奈,一种坚持自我而不得的无奈。李白来过,白居易来过,苏轼也来过,他们真实而沉重的步履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他们的笔下流露的是奔泻而出的,跨越山水和历史的情致。

  禅源古寺的静穆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

  深秋的禅源寺总是害羞地躲藏在大树底下,只有那延绵不绝的香火证明着她的存在,袅袅的香火,袅袅的烟雾,萦绕出一片氤氲的,毫不分明的世界。古寺淡林,心静如水。就像是古诗中描写的,或者国画中传达出的意蕴一样,徐志摩在《天目山中笔记》写道:山中不定是清静。庙宇在参天的大木中间藏着,早晚间有的是风,松有松声,竹有竹韵,鸣的禽,叫的虫子,阁上的大钟,殿上的木鱼,庙身的左边右边都安着接泉水的粗毛竹管,这就是天然的笙箫,时缓时急的参和着天空地上种种的鸣籁。静是不静的。
  禅源寺的静来得纯粹,来得清亮,来得透澈,她的静是修炼的境界,是睿智大气的风度,是心灵闲适的超然,这份静谧,偶尔还会在树间草丛响起鸟儿的啁啾,鸣声婉转,在寂寞的天地里,仿若流动的行云,顿时使得一幅洗墨的画卷,多了几分卷舒自如的生趣和自在就愈发让人回味隽永了。康熙四年,清代的玉琳国师,身受顺治、康熙两朝之殊遇,创建禅源寺。自此,西天目山赫然改观,香火极盛。禅源寺的静不是感官上的静,一进寺内,就可以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她的庄严与神圣,满是静穆与大气的从容不迫,寺中廖无一人,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门廊里回旋,从冥思走向放松,从浮嚣走向宁静。
  一种回归与沉淀的感觉油然而生。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