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数码摄影技术应用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16-09-29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新闻摄影:建构乌托邦神话?
雷淑叶
?
在阅读1958年《人民画报》时,笔者发现有一种精神在很多照片中反复出现。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开山修渠、深翻土地、插秧收割等集体劳动中,这是一种团结努力,艰苦奋斗的精神。照片中的女性不仅在外貌上和男性相似,在干劲上也与男性不相上下。这与莫尔所设想的乌托邦世界中的女性形象非常相似,在莫尔所设想的乌托邦和其他乌托邦小说,如《太阳城》等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其中一个共同点是:全民团结,人人参加劳动,男女都穿同样的衣服,物资富足,按需分配,人民生活得快乐幸福。从人民公社设置“托儿所、养老院、公共食堂、免费医疗设施”等可以看出,人民公社是建立在乌托邦幻想的基础上的。当时,人们在 “苦干三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的鼓舞和召唤下表现出冲天的干劲。
新闻摄影如何再现当时的社会,权力在新闻摄影中如何运作是笔者的兴趣所在。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问题,笔者拟通过分析1958年《人民画报》中再现“人民公社”和“集体劳动”的照片为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大跃进时期的新闻摄影如何再现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人民公社好”做宣传?二、塑造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怎样以及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民族精神?三、塑造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与“五四”时期的女性形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四、乌托邦神话和新闻摄影与主流意识形态有什么关系?1. 相机眼中的人民公社
通常情况下,“相机眼”被认为像是一面“展示自然的镜子”[1]。摄影被视为精确性和客观性的典范。《法兰西百科全书》写到:“摄影感光板并不阐释,而只是纪录。其精确性和逼真性不容置疑。” [2]这样的观点没有看到摄影和语言一样,也是生产意义的符号,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意识形态的引导。
1958年中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相机眼”如何再现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再现方式,这样再现可能起到什么社会效果是笔者在此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笔者主要以1958年《人民画报》第10期宣传报道河北省徐水人民公社的一组照片为研究对象。
报道的标题是“人民公社――我国人民的幸福道路”[3],将“人民公社”与“幸福道路”划上等号,用大号的字体通贯全栏,极为抢眼。。这组照片选择拍摄的场景分别是:养老院、饲养场、兽医站、托儿所、食堂、卫生所,图书馆等。整个报道占了5页的篇张,用了20张图片,以体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