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表演表演的几大要点.

更新时间:2016-10-13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电影表演的特征―六、即兴表演作者:钱学格电影的制作流程和演出方式与戏剧完全不同,因此对于演员排练的要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话剧是在两个多小时间里直接面对观众的现场演出,大幕一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必须是非常完整的、严谨的、各方面配合丝毫不差的演出,中间出现任何差错都是无法挽回的灾难。因此,话剧必须进行一个月至三个月的长时间排练(甚至会更多),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相互问的交流、场面调度,节奏的张驰以及同灯光、音乐、音响的配合,开幕与闭幕的契机等等,都要在反反复复的排练中纯熟的,非常精确的定下来,达到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节奏速度的把握精密准确,没有一丝一毫偏差的完美程度。  电影就不同了,电影演员不是在观众面前进行完整的现场演出,他们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创作只是在完成一段又一段的表演素材,每个镜头的表演都是不完整的、零碎的,只是一句或几句台词,一两个动作甚至就是一个眼神,而且一次表演得不理想,可以再拍一次,每个镜头通常都是拍两三条,多的甚至到六、七条以上,一条就过的情况不是很多。表演的最终定形是在剪辑台反反复复修剪、编辑后完成的。由于这种创作方式:零散、片断的表演;不是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表演;需要在剪辑台上完成的表演,这些特点使得电影表演没有必要像舞台表演那样每一场戏都进行反复细致的排练,没有必要把演员表演的每句台词,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通过排练精确的确定下来。  那么,电影表演是不是不经过任何排练就拍摄下来的呢?不,不是。实际上电影表演是经过排练的,只不过排练的方法,排练的要求与舞台排练不一样。从时间上看,一部演出两个多小时的话剧要排练两三个月。  而一部演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从前期筹备到拿出完成片,一般要六个月左右,所花费的时间比话剧长得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就是用在表演排练上。一个几秒种的短镜头,需要花费15分到半小时的拍摄时间,当然主要是用来调整机位、确定构图、布光,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导演就可以对演员在这个镜头中的表演进行排练和调整。每个镜头往往拍两三条,这也是对表演的修正和排练。至于一个一、两分钟的长镜头,往往得用上半天时间,使演员的运动同摄影机的运动配合准确、协调,演员的地位调度要走得非常准确,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演员在同一镜头内表演,同样要使演员相互之间的对话、交流、动作,调度,节奏排练协调、流畅之后才拍摄。  在方法上,电影排练通常采用这样一些方法:  1.导演同演员一起分析剧本和角色。演员谈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找到人物的个性基调;摸清角色行为的脉络;交换塑造角色的构想,提出修改剧本的意见。这个过程主要是统一导演同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的认识,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2.演员个人准备。演员自己去寻找角色的感觉;练习角色必须掌握的技能;必要时深入生活干一段时间角色所从事的工作;阅读同剧本和角色有关的文字资料;琢磨每一场戏、每个镜头怎样去演,寻找最佳表现方法;背熟自己的台词,(乔安娜在法庭上的台词就是斯特里普自己动手写的)。演员个人准备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排练方法。  3.同场戏的演员在一起对台词、共同研究这场戏如何表演的具体处理,如;地位、调度、动作、细节安排等等。包括研究镜头的分切和运用。比较大的重场戏需要这样的排练。  4.比较集中的大场戏、重场戏,或者技术处理比较复杂的镜头,拍摄之前,导演,摄影、照明、美工、演员一起在拍摄现场进行技术掌握。确定这场戏的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机位、镜头分切和拍摄顺序,做到实拍之前每个人心中有数。这是最有实效的排练。这些是电影排练常用的基本方法。当然,有些导演要求演员有更多的排练,让演员做人物小品、事件小品,对整场戏和整个影片的每一场戏都要事先排练,这要花费许多时间,而且并不是适合电影拍摄最有实效的方法,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  电影不需要精确的表演排练,电影表演不需要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固定下来。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电影需要即兴表演,这也是电影表演的一个重要特性。  电影需要演员的即兴表演,这首先不是从艺术的角度,而是从拍摄的实际状况,实际需要造成的,但是五十年代以后,已经把即兴表演做为电影表演的一个艺术理论问题提出来了。认为即兴表演是最符合电影本性的表演方法。因为拍摄时临场发挥的即兴表演最能激起演员的真情实感和下意识的自然流露,具有难以再一次重复表现的灵感火花,和很强的新鲜感,摄影机捕捉住这一激情瞬间,灵感瞬间,牢牢纪录在胶片上,就永远保留下了真挚、自然、生动、感人的最佳艺术效果。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人的情感是脆弱的,不是意志能够完全控制的,很容易疲劳和消失,而感情真切的下意识自然流露是最真实,最宝贵的。反复的排练,看似在精雕细刻,却会把演员真切的感情磨掉,失去了创作的新鲜感和富有活力的兴奋点,即使把每个动作的细节、每个表情的微小变化都凭靠技巧固定下来,也会失去在新鲜刺激下进发的神韵,经过摄影镜头的放大,就会显露出雕琢、设计、不那么自然的痕迹。不仅表演如此,就是训练有素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搞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兴之所至挥毫而就,即兴创作的神来之笔,让他本人再写一次,也难以再现原来的神韵与即兴表演相联系的就是表演的随意性,既然是即兴表演,必然带有临场发挥的随意性,决不是一点一滴都在事先设计好的。对即兴表演的肯定,导至推崇随意性的表演,排斥表演的精心设计。前面已经谈到即兴表演和随之而来的表演随意性符合电影本性的要求,是电影表演的显著特点,电影演员应当具有很强的即兴表演能力。但是不能把这种观点推向极端,产生过份片面的理解。强调即兴表演并不是丢弃任何准备和排练;随意性也不是没有限制的想怎么演就怎么演。(这种状况已经比较普遍存在,演员不看剧本,不背台词,不想戏,把即兴表演和随意性的理论当做自己懒散的挡箭牌)  恰恰相反,即兴表演需要演员有扎实的表演功力,要深入地研究剧本和角色,反复酝酿表演的设想构思,在有充分准备和必要排练的基础上才能取得临场的良好发挥。可以说即兴表演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艺术。实际上这是所有技能艺术的共同特性,书法、美术、音乐,以至球类比赛莫不如此。  随意性又是同电影表演的精确性紧密相关的。演员只能在电影拍摄的诸多条件限制下(如:光区、焦点、构图、地位等),非常善于把握准确的表演分寸和内在节奏的情况下,施展有限度的随意性,往往眼神多动一下,眼皮多眨一下,都会造成多余。有设想、有设计,同即兴表演和随意性并不是绝然相互排斥的。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