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好看么真的好看吗

更新时间:2016-05-19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好几次,我都在叶德娴颤颤巍巍的脚步中想起外婆来。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会想起家里逝的老人吧。片中有不少地方,都让人鼻子发酸,却最终没有掉下眼泪来,片子从头至尾都让你浸泡在温情中,但如果说是哀而不伤,又有点俗,《桃姐》有着极易让人掉入悲伤泥淖的题材,却又很成功的让你的胸中充满暖意。     影片在温情之余,最大的感觉是简单。故事简单,细看几乎没有情节,如果说故事还是那个带有原本词义的故事的话,那么《桃姐》所讲述得几乎都称不上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几乎不带一丝情节的裸奔的故事。拿其他拥有明显情节冲突的影片跟《桃姐》相比,那就是相声与碎碎念的区别,相声固然精彩,却未必有碎碎念的真实与简单,更何况这还是一次温暖的碎碎念。     影片对悲苦离别进行了有意的淡化。可以作为故事情节点来用的桃姐中风,影片所表现的是让华仔饰演的Roger在出差归来后进不了门,而后便是救护车的到来,避开了桃姐中风的正面描写。而影片最后,桃姐的世,更是用牧师的祈祷加以替代。这样的设置几乎已经不是无情节了,倒更像是反情节的了,但也是因为这样的选择,使得我们能够在《桃姐》中感受到阵阵暖意。影片像是由那些从生活中随意抽取出来的温暖泛黄的片段组合而成,让你自己细细体会。     如果你说《桃姐》完全没有刻意的设置吧,似乎又不然,在老人院,一位老人中风,影片就故意误导了观众,以为那是桃姐。影片中如roger被误认为空调工等那些让观众会心一笑的段子就更不必说了,这或许暗含着导演对于生活的态度。结尾桃姐世,roger打电话问自己的家人来不来参加葬礼,最后没有一个家人到场,与先前家人对病中的桃姐温情脉脉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为得是说明生活的复杂?创作者更多展现了温暖的一面,却也不忘暗示背后凄凉无奈的一面。在放映后得知剧本来源于真实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也确实,这样的格调,能不来源于真实生活么。     总觉得许鞍华以前的电影更好看,表面的冲突做得更强烈,好笑的部分也更加好笑,如《女人四十》,但是反过来看,她后来的电影却又更有味道,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也一样。后来的电影像是一张薄纸包裹着内涵丰富的内容,充满着张力,尽管表面上的冲突是那么有意地被淡化。不过在《女人四十》中,还是能感觉到跟许鞍华现在的影片相似的地方。在故事上,《女人四十》表面上虽然做得很热闹,但在面对可以制造更加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机会时,许鞍华往往选择有意淡化。《女人四十》里正当阿鹅为如何尽快地将公公安置到养老院里而苦恼时,恰好在养老院里碰到了与养老院有些关系的朋友,为她解决了公公的安置问题。而在《桃姐》中,则变为了roger带着桃姐寻找养老院,正为养老院的各项苛刻收费而感到的烦恼的时候,碰到了黄秋生扮演的养老院老板,而那老板恰好又是roger的朋友,由此费用问题解决,因此强烈的戏剧情境也就被消解了。影片就显得更加生活化了,生活既然有不如意的时候,那么肯定也有如意的时候。又如《桃姐》片中,有个赖在roger出租单位里不走的租客,最后roger雇人将其恐吓出,为桃姐腾出了房子,但那个仅有一个镜头表现的潦倒租客,其背后难道不是又一个悲苦故事么?最终觉得,《桃姐》传达的总是那一份温情,平淡的故事为的是暗示我们,可能我们会有意无意忽略生活中这样的时刻。这是那种不怕剧透的电影,情绪在就行了。     最后,《桃姐》的另一个惊喜在于,总会有那么些熟面孔出来客串露个脸。见面会上的这个放映拷贝也特别赞,整个色调都偏暖黄,放映时还偶有胶片的划痕出现,实在激动人心,让人想会不会是第一批放映的原始拷贝啊,也许等正式上映后就见不到了,实在幸运。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