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入耳式耳塞 MDR
不扯旧时代,回到较近的四大音乐公司,它们分别是:EMI百代、环球音乐、华纳唱片、SONY MUSIC。据我所知,在2011年年底SONY与环球音乐已经瓜分了唱片巨头EMI--SONY MUSIC收购了EMI的出版发行部也就是音乐版权的管理,以此也成为了现阶段音乐版权最多的音乐公司,环球音乐则收购了EMI的过去录制的所有唱片,之后SONY MUSIC将收购的音乐版权交给了旗下一个出版公司SONY ATV管理,众人皆知的欧美POP巨人MJ,其遗留下来所有音乐版权正是被SONY ATV所管理、发行。SONY MUSIC旗下又有很多音乐制作子公司,如较为典型的SONY Records,此公司带有较为强烈地域性,其下艺人及其音乐制作人、编曲人大多都来自于日本本土;子公司所独立出来的厂牌也非常丰富,大多以音乐风格来划分--摇滚类音乐厂牌GR8!,日本创作女歌手YUI属于其中之一;MASTERSIX FOUNDATION代表人物则是游助、清水翔太;除此之外还与日本五大电影公司之一的东宝很多闻名电影都属于东宝拍摄制作,比如恐怖系列的午夜凶铃、动画系列的名侦探柯南、多啦A梦、火影忍者、犬夜叉剧场版......还有,把日本电影推向国际的著名电影人黑泽明也属东宝合作出另外一个厂牌——studioseven recordings,niagara等。总之,作为SONY MUSIC强大的一员,SONY Records在本土录音母带质量上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更不用说其他CBS/SONY FDCA等SONY MUSIC古典厂牌的录音质量,其制作过的The Class Music系列录音质量也是首屈一指的家中老爸有收藏这一系列,其中包括马勒、肖邦、以及贝多芬等大部分的交响曲,但并没有悲怆、月光等奏鸣曲选段,Bach选段也较少,还是比较遗憾的...,与此之外,SONY MUSIC还坐拥The Great Jazz Collection系列,以上都可以证明着SONY MUSIC在“罐装音乐”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高深的造诣。深知,你是否能听到高质量的母带、子带直接取决于拾音设备的先进性与负责混音、母带后期处理的录音师与音乐制作人水平的高低,而两者在SONY MUSIC里面都是不缺的。这般的SONY MUSIC应当赢得尊重 就算在而今盗版泛滥、唱片销量下滑趋势严重,整个唱片行业面对滑铁卢的形势下,前SONY CEO依然在不同时间段分别收购了BMG、IEM这样大型的音乐公司,可见,SONY MUSIC是相当重视音乐行业与音乐版权的,这并非“自讨苦吃”,相反,这般的SONY MUSIC应当获得每个爱音乐的人的尊重!倘若没有音乐公司的支持,大部分的音乐创造人会失去很大的创作动力,古典虽好,但不断的“新创造”才能推动音乐行业的进步。This SONY MDR-EX800ST EX--定位于SONY监听系列的入耳式耳塞,立志于专业监听级别以及高密度的声音还原,延续了一批较为丰富的产品线,也缔造过不少经典的入耳式耳塞型号,在业界均拥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至今的旗舰EX1000更是以强大的横向声场、三频控制力以及高瞬态的声音表现捍卫着入耳式动圈王者的风范;至于次旗舰MDR-EX800ST,由于发售渠道并非针对民用市场,而由SONY MUSIC针对录音室专业市场发行,且大多横行于乐器店,所以在知名度上要逊于EX1000等产品,但作为SONY MUSIC“二宝之一“的EX800ST并未在声音上有所逊色,就算面临旗舰EX1000也有着试与天公欲比高的势头--EX1000虽在某些先天性的用料、技术、工艺、等硬素质方面比EX800ST更上一层楼,不过有着SONY MUSIC旗下几大音乐工作室联合调音加冕的EX800ST,自然彰显了SONU MUSIC强大的调音手段与不同的声音诠释方式。至于中低端的EX系列产品,由于接触并不多,就不作谈论了。为什么是监听当道? 彰明较著,SONY前期的音频产品都具有明显的人声染色痕迹,这与同是受到本土音乐氛围影响的HIFI音频厂商--Audio-technica有着不谋而合的再创造手法--对于女声的调校都情有独钟,并能依据音乐市场的变化,做出不同的音色调校与革新产品。而两家产品在面对走向国际化这一过程中,该怎样脱离强烈本土化的调音?想必革新声音本身、本性这一过程是必要的,这也恐怕是大多音频厂商面临过的共同课题--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坚持原则的同时,做出更加具有HIFI性的参考声音?然而,当时的SONY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监听路线,并通过此路,取舍到一个平衡的点来进行声音革新。这条路也是相对容易的,也有着优势,为什么?暂总结为两大原因:一,日本音频厂商对于声音有着高精准的要求,自然对于音频技术同样也有着高标准,木、碳纳米、液晶 、蓝宝石蒸发、生物纤维振膜,偏转、垂直腔体,导管斜置...貌似不搞几门“花哨技术”都不好意思上市了。可想而知,在如此高技术之下诞生的声音自然也有着一定的“高精准”性质,这也似乎更加符合了本土日本调的基本属性;其二,SONY相对几大专业耳机厂商缺乏一定的音乐理解性和调音底蕴,对于某部分需要氛围感的乐类无法制造出其乐类该有的感染力,也无法把其音乐特色诠释到一个极致,因为“唯有做到极致才能生存”。同样,回到本土市场,又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ATH,所以SONY选择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奔驰--独具一格的低频风格+人声浅程度染色等技术型HIFI道路。当然,这样的声性的转变,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较难适应的,尤其是一路陪伴SONY的老玩家,深知这种“理性”的声音并未很好的改善“众口难调”的情况,以至于经常听到SONY老玩家更加偏爱老SONY的声音。而理性技术派与感性美声派声音的斗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此其中也诞生了不少奇葩厂商。局部来看,本土竞争对手也少不了其他劲旅厂商,比如说奇葩的DENON,且先不说其在AV放大器上的贡献,在耳机等产品上,在坐拥高技术、高素质声音之上似乎还想拼命学习美声、音色等声性,从而摆脱日本调缺少生气的声音。而自被美国收购后,却仍是个奇葩,面临刚被收购,不知如何寻找音频市场需求、定位-首先,声音不知其定位在哪,其次,在外观方面极力迎合着美国审美的标准,街头潮牌的造型,之前木碗为主的腔体设计已演变为连接的腔体与头梁之间扭曲的小木梁了;官方说是抑制声音余振的设计YAMAHA也已在去年的广州国际音响展上正式宣布进军耳机市场;同样属于日本本土的音频厂商ONKYO,也带着自家的耳机产品出现在了2013年的CES展上,也不知他们的耳机产品又会形成何种奇葩?而从大范围来看 ,这样的奇葩在业内并不只是一家两家而已,如瑞士的音频厂商Goldmund,其产品却普遍重视参数、信赖实际的性能测试,他们也一直认为“音频重播必须是再生真实的声音,而不是艺术化创作,制造‘好声音’的音频产品是不必使用太高的技术,但制造接近HI-END级别真实还原的器材就必须存在高的技术标准作为参考声音。”总结来看就是,SONY在这条路上奔驰不免会碰到其他竞争力强大的对手,往往不乏些有特色的奇葩,想单纯的靠某方面优势来占领某领域,是不可取的。

热门搜索
- 2018-07-318月8号成都出发去色达,自驾游,有2个位置可以结伴
- 2018-07-31这地方热吗?莫干山不错的,下渚湖怎样热不热
- 2018-07-31儿童超过120m要买票吗
- 2018-07-31准备去大理旅游三天,从昆明出发 求大神推荐路线
- 2018-07-31从厦大学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长时间到?
- 2018-07-31问一哈从宜宾到济南,怎么走最划算